成都全媒体广告投放电话:15599150313
在成都日均超 300 万人次的公交出行场景中,公交车内广告早已不是 “单一贴画” 的传统形态。如今,“扶手 + 座椅靠背 + 车载电视” 的联动投放模式,正以 “多触点包围、场景化渗透、即时性转化” 的优势,成为快消、餐饮、零售等即时消费品类的 “流量收割机”—— 数据显示,采用这一联动玩法的品牌,车内广告转化率比单一形式提升 2-3 倍,部分即时消费品类核销率甚至突破 35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一、联动逻辑:3 大载体 “各司其职”,构建车内 “信息闭环”
成都公交车内的扶手、座椅靠背、车载电视,覆盖了乘客乘车时 “手部接触、视线停留、听觉接收” 的全感官场景。三者联动的核心,不是简单的 “广告叠加”,而是 “分工协作”:扶手广告负责 “高频触达”,座椅靠背广告负责 “深度种草”,车载电视广告负责 “刺激行动”,最终让乘客在 5-30 分钟的乘车过程中,从 “看到广告” 到 “产生购买欲” 再到 “即时行动”,形成完整的转化链路。
1. 扶手广告:“手部高频接触” 的记忆锚点
公交车内扶手是乘客乘车时的 “必备接触点”,无论是站立乘客的手部抓握,还是落座乘客的偶然触碰,都能让广告信息自然进入视线。成都公交车内扶手广告多采用 “环形贴” 或 “侧面贴” 形式,面积虽小但位置醒目,适合传递 “核心卖点 + 品牌 LOGO” 等简短信息。
例如某零食品牌在扶手广告上印 “3 元小包装,解馋无负担” 的文案,搭配品牌标志性卡通形象,乘客在抓握扶手时反复看到,30 天内品牌 “小包装产品” 的搜索量提升 28%。这种 “高频次、浅记忆” 的触达,能让品牌信息快速植入乘客心智,为后续转化铺垫基础。
2. 座椅靠背广告:“视线近距离停留” 的种草载体
乘客落座后,视线自然会落在前方座椅靠背,平均每 5 分钟会关注 1 次靠背区域,停留时间可达 10-15 秒,是传递 “详细信息” 的最佳载体。成都公交车内座椅靠背广告多为 “平面海报 + 二维码” 形式,可展示产品细节、优惠活动、购买渠道等内容,适合 “深度种草”。
某奶茶品牌在座椅靠背广告上展示 “新品杨枝甘露” 的高清图片,标注 “扫码领 5 元优惠券,下车 50 米即达门店”,并附上门店位置地图。数据显示,乘客扫码率达 18%,其中 70% 的扫码用户会在 24 小时内核销优惠券,实现 “看到广告→扫码领券→到店消费” 的快速转化。
3. 车载电视广告:“动态声画” 的行动刺激器
车载电视位于车厢前方或中部,循环播放视频内容,配合车内音响系统,能形成 “视觉 + 听觉” 的双重冲击,适合在乘客产生兴趣后 “临门一脚”,刺激即时行动。成都公交车载电视广告时长多为 15-30 秒,内容以 “场景化短片 + 优惠播报” 为主,可与扶手、座椅靠背广告形成内容呼应。
例如某快餐品牌,在扶手广告印 “15 元超值套餐”,座椅靠背广告印 “扫码点单,到店即取”,车载电视则播放 “上班族午餐吃套餐” 的场景短片,并提示 “广告期间扫码,额外送饮料”。三者联动后,品牌到店核销率提升 32%,其中 “车内广告引流” 的顾客占比达 45%。
二、场景适配:精准匹配成都公交 “出行时段 + 人群”,转化更高效
成都公交的不同时段、不同线路,承载着差异化的人群与需求。“扶手 + 座椅靠背 + 车载电视” 的联动玩法,需结合场景特性调整内容,才能让即时消费品类的转化效果最大化。
1. 早高峰(7:30-9:00):聚焦 “便捷早餐 + 提神需求”
早高峰乘客以通勤族为主,核心需求是 “快速解决早餐”“提神开启一天”,联动广告需突出 “便捷、高效”:
-
扶手广告:印 “早餐豆浆 + 包子,6 元搞定”“咖啡提神,3 分钟取餐”;
-
座椅靠背广告:印 “扫码预约早餐,到店直接拿”,附上公司 / 写字楼附近门店地址;
-
车载电视:播放 “通勤族快速买早餐” 的短片,提示 “早高峰专属,前 100 名送鸡蛋”。
某本土早餐品牌采用这一策略,在成都 10 条通勤线路投放联动广告,30 天内早高峰销量提升 40%,其中 “预约取餐” 的订单占比达 35%,大幅减少了乘客等待时间。
2. 午间时段(12:00-14:00):瞄准 “午餐选择 + 即时零食”
午间时段乘客多为购物、办事人群,需求集中在 “午餐吃什么”“随手买零食”,联动广告需突出 “美味、实惠”:
-
扶手广告:印 “川菜快餐,20 元管饱”“薯片买一送一,解腻又解馋”;
-
座椅靠背广告:印 “午餐套餐菜单 + 门店距离”,标注 “凭车内广告截图,立减 3 元”;
-
车载电视:播放 “午餐菜品制作过程”“零食开箱试吃” 的短片,刺激食欲。
某连锁快餐品牌在成都 5 条商圈线路投放午间联动广告,30 天内午间客流提升 28%,“广告截图核销” 的订单占比达 25%,成功吸引了商圈周边的流动人群。
3. 晚高峰(17:30-19:30):覆盖 “晚餐采购 + 休闲消费”
晚高峰乘客以下班族、家庭人群为主,需求包括 “晚餐食材采购”“下班后休闲零食 / 饮品”,联动广告需突出 “便利、家庭适配”:
-
扶手广告:印 “生鲜超市,下班顺路买”“啤酒 + 花生,回家放松”;
-
座椅靠背广告:印 “超市折扣清单 + 最近门店导航”,标注 “晚高峰购物,满 30 减 5 元”;
-
车载电视:播放 “家庭晚餐烹饪”“下班后小酌” 的场景短片,引发情感共鸣。
某社区生鲜超市在成都 8 条社区线路投放晚高峰联动广告,30 天内晚高峰到店率提升 35%,家庭客群消费占比从 40% 提升至 60%,精准匹配了下班族的采购需求。
三、实战案例:某成都本土饮料品牌的 “联动转化破局”
某成都本土饮料品牌推出新款 “低糖气泡水”,目标 30 天内触达成都公交出行的年轻人群,提升产品在便利店的即时销量。通过 “扶手 + 座椅靠背 + 车载电视” 联动投放,最终实现产品核销率 38%,便利店销量提升 52%,远超预期目标。
1. 载体联动:内容层层递进,引导转化
-
扶手广告:印 “低糖气泡水,0 负担畅饮”,搭配产品瓶身图案,强化品牌视觉记忆;
-
座椅靠背广告:印 “扫码领 2 元优惠券,下车 50 米便利店可核销”,附上便利店位置二维码,方便乘客查询;
-
车载电视:播放 “年轻人运动后、工作间隙喝气泡水” 的场景短片,提示 “广告播放期间扫码,额外赠定制杯套”。
2. 人群与时段精准匹配
-
线路选择:筛选成都 15 条途经高校(川大、电子科大)、年轻社区(建设路、双流航空港)、商圈(春熙路、东郊记忆)的公交线路,覆盖 18-35 岁核心人群;
-
时段投放:重点在午间(12:00-14:00)、晚高峰(17:30-19:30)加大车载电视广告播放频次,这两个时段乘客对 “解渴、休闲” 需求更高。
3. 效果数据:转化超预期
-
30 天内,扶手广告触达人群超 200 万人次,座椅靠背广告扫码率达 22%,车载电视广告互动率达 15%;
-
优惠券总核销率 38%,其中 “先扫码领券,下车立即到便利店购买” 的乘客占比达 65%;
-
产品在投放线路周边便利店的销量提升 52%,年轻人群购买占比从 30% 提升至 70%,成功打开即时消费市场。
四、转化技巧:让联动广告 “效果再升级” 的 3 个关键动作
1. 强化 “即时性”:缩短 “看到广告 - 完成购买” 的距离
即时消费品类的核心是 “即时性”,联动广告需明确标注 “购买地点距离”(如下车 50 米、100 米便利店)、“核销时限”(如 24 小时内有效),避免乘客 “看到广告却忘记购买”。例如某零食品牌在座椅靠背广告标注 “下车左转 100 米超市,广告当日核销享优惠”,核销率比未标注距离的广告提升 20%。
2. 加入 “互动钩子”:提升乘客参与度
在联动广告中设计 “小互动”,如扫码抽奖、集赞换购、分享领券等,能大幅提升乘客参与度。例如某奶茶品牌在车载电视播放 “扫码参与‘猜口味’游戏,猜对可领免费奶茶券”,同时在扶手、座椅靠背广告提示游戏入口,30 天内游戏参与量超 10 万人次,带动奶茶核销率提升 28%。
3. 结合 “成都本土特色”:引发情感共鸣
在广告内容中融入成都方言、本地场景,能让乘客更有亲切感,提升接受度。例如某餐饮品牌在联动广告中用 “巴适的午餐,搞快约起” 的方言文案,展示 “成都人下班吃火锅” 的场景,30 天内品牌在本地人群中的转化效率提升 30%,比通用文案广告效果更优。
五、总结:车内联动广告,即时消费品类的 “移动转化引擎”
对于快消、餐饮、零售等即时消费品类而言,成都公交车内 “扶手 + 座椅靠背 + 车载电视” 的联动广告,不仅是 “曝光工具”,更是 “转化引擎”—— 它精准抓住了乘客乘车时的 “碎片化时间 + 即时需求”,通过多载体联动构建 “信息闭环”,让品牌信息从 “被动接收” 变为 “主动关注”,最终实现超预期的转化效果。
随着成都公交广告数字化升级(如车载电视实时更新优惠、座椅靠背广告接入近场支付),未来联动玩法还将实现 “更精准的人群定向、更即时的转化链路”。对于想要深耕成都即时消费市场的品牌而言,抓住这一车内广告新玩法,就能在 300 万人次的公交出行流量中,抢占 “移动消费场景” 的先机,实现销量与品牌认知度的双重增长。